一、历史沿革
地质工程专业前身是设置于1997年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专业”,为了与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地质工程专业方向保持一致,2016年在原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地质工程专业。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及实验师7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2名;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1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2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博士”人才计划4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系统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到相关工程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与职业素养和分析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在地质及矿山、交通、土木、水利等行业的地质工程相关领域从地质环境评价、资源开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及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毕业后能在地质工程相关领域主要承担工程勘察、资源开发、辅以设计、施工、管理及研发等工作,经过持续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5年左右达到本行业工程师水平。
三、主干课程
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双语)、土质学与土力学、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钻掘工程等。
四、专业优势
新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赋予了特殊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地质工程专业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人才优势,以地下水环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所涉及的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科学技术、野外试验、室内测试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地质灾害孕灾机制与形成机理、地下水循环与地下水评价、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地质工程勘察方法与施工技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五、学科建设
地质工程专业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新疆地区面临的地下水、岩土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防控安全需求为导向,依托新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大学研究基地、中国矿业大学-新疆大学西部能源研究院等一批省部级教科研平台,开展独具特色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对该地区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地质灾害孕灾机制、形成机理、监测预警以及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六、升学与就业情况:
地质工程专业2024届毕业生升学率超30%,整体就业率达90%以上。深造院校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安大学等985、211高校以及多所中科院研究院所。就业方面地质工程系2024届毕业生主要去向单位包括新疆地质局、中核集团等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及各县市直属机关等政府部门。